精神康复广角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银河6163线路检测 精神疾病康复中心
Tel:010-82088261
Email:lykangfuzhongxin@163.com
科普知识
玩游戏也是“病”了吗?
2018年6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ICD-11)草案,其中精神障碍中增加了“游戏障碍”这一分类,一时间引来各个媒体纷纷热议,我们来解读一下大家关心的相关问题。
什么是“成瘾”?
在ICD-11中,游戏障碍与使用酒精、毒品并列,都属于“物质使用和成瘾行为障碍”这一大类。谈及“成瘾”人们自然更多会想到海洛因、冰毒、酒精等,也有人会想到吸烟,那“成瘾行为”是什么意思呢?
有一些行为,如赌博等,和上述物质成瘾有很多相似症状表现——都存在渴求、耐受和戒断症状,也都可以引起患者的内心痛苦以及社会功能受损。游戏障碍在这方面也类似,患者对游戏处于一种失控状态,玩游戏的时间不断增加,花费在游戏上的钱越来越多,停止游戏后情绪烦躁,甚至有身体不适,这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游戏障碍”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在ICD-11中游戏成瘾的诊断分为在线游戏为主和离线游戏为主两型,它们共有的特点是:
对玩电子游戏失去了自控力(包括开始玩游戏、频率、程度、持续时间、结束等方面);
越来越将玩电子游戏置于兴趣和日常活动之前;
明知会产生负面后果却仍沉溺于游戏等。
上述游戏行为模式具有足够的严重性,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的重大损害。
游戏行为模式可能是连续的,也可以是反复发作性的。
游戏行为和其他特征要至少持续12个月的时间才够诊断,除非所有诊断要求都满足并且症状严重,则所需的持续时间可以缩短。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这个标准中的“游戏”换成“赌博”,就是“赌博障碍”的诊断标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里的游戏和赌博都没有道德评价的意味,诊断标准以及精神医学更关注这些带有“奖励”性质的行为模式,以及由这种行为模式带来的危害性影响。
爱打游戏是“成瘾”吗?
电子游戏能给人带来乐趣,这毋庸置疑,游戏好玩才会有人玩,要不吸引人怎么可能现在游戏也会成为一种产业?但批评游戏的声音也一直存在,所谓“玩物丧志”,家长往往担心青少年沉迷电子游戏不能自拔,耽误学业,影响身心健康。这里讨论的“游戏障碍”是一个学术概念,而不是所谓“社会问题医学化”,我们通过了解诊断标准可能发现,绝大多数玩游戏的孩子都不会被诊断“游戏障碍”,他们玩游戏只是为了娱乐和放松,是有节制的。同时,他们除了电子游戏外也还有很多其他的兴趣和娱乐。即便有些人可能“贪玩”,一般也不会达到“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的重大损害”这样的严重性标准,因而不能说是“游戏障碍”。
总结
每个人有权自由地选择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多娱乐,过一种简单快乐的生活,还是多努力和克制,过一种有追求的生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问题并不应该由医学来回答。希望反对游戏的人也不要用“游戏障碍”来说事,一刀切地否定电子游戏。也希望游戏从业者考虑到电子游戏可能成瘾的风险,为了那些潜在的患者,去研究研究如何诸如修改游戏奖励设计方式、监测游戏在线时间等,在不影响大多数游戏玩家体验的基础上预防“游戏障碍”的产生。
补充:ICD-11目前只是公布,而非实施。引用我院田成华主任医师的话:“ICD-11需要在2019年世界卫生大会上审议通过,2022年1月1日才开始实施。至于世界各国实施ICD-11的时间表,则相差巨大。ICD-10于1990年发布,1994年才由泰国率先实施,而美国2015年才实施,还有一些国家现在仍然使用ICD-9,甚至ICD-8。想蹭热点的各家媒体,洗洗睡吧!”
本文由邱宇甲编辑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