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康复广角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银河6163线路检测 精神疾病康复中心
Tel:010-82088261
Email:lykangfuzhongxin@163.com
编读往来
抗抑郁药有成瘾性吗
尊敬的医生:
您好!
我是一位从业不久的银行职员。最近两年我常常疲惫不堪,面对同样的工作,同事做起来得心应手、毫不费力,甚至乐在其中,而我工作效率很低,我也从来不觉得有高兴的事情,一直很困惑“我怎么和别人不一样?”。后来我上网偶然发现“抑郁症”,很震惊、很惶恐,战战兢兢地尝试到北京的三甲医院看病,果然确诊“抑郁症”。终于,这么久的困惑找到了原因,但新的烦恼接踵而至,大夫给我开了抗抑郁药舍曲林,并说要坚持吃一段时间看看,网上也说抗抑郁药需要长期服用,我很担心是不是因为抗抑郁药有成瘾性才需要长期服用。如果药物有成瘾性,那我的大脑岂不是被药物控制了,想想觉得很恐怖。现在我非常纠结到底该不该服药,希望得到你们专业的帮助。
非常感谢,急盼回信!
——晴天娃娃
亲爱的晴天娃娃:
来信收到。对于您这么久以来经历的困惑、寻找、惶恐、期待感同身受,能感觉到您是一位勇敢的年轻人,非常感谢您对我们的信任。您并不是一个人处于这样的经历中,在来来往往的精神科门诊,几乎每天都有抑郁症的病友咨询类似的问题,“抗抑郁药必须吃吗?要吃多久?有没有副作用?有没有依赖性?会不会成瘾?会不会离不了这个药?什么时候停药?”。所以,您的来信也帮助了很多有此困惑的朋友。
首先,我们有必要搞清楚“药物依赖(或称药物成瘾)”这个医学术语。这里的药物主要是指精神活性物质,包括苯二氮卓类药物、酒精、咖啡因、可卡因、大麻、致幻剂、海洛因、烟草等。依赖包括身体依赖和心理依赖,身体依赖是指由于反复用药造成的一种病理性适应状态,往往需要更高的剂量才能达到过去较低剂量的效应,一旦不用,则身体产生各种不适。这些精神活性物质身体本身并不长期需要,是不恰当的使用导致的身体发生病理性变化,而抗抑郁药不同,服用抗抑郁药是抑郁发作时身体的需要。目前研究认为,抑郁症发病机制之一是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存在异常,比如5-羟色胺的缺乏可导致抑郁情绪,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是增加体内5-羟色胺的浓度,从而起到改善情绪的作用,可见抗抑郁药是帮助病友的身体逐步恢复正常,并不具备身体依赖的特征。心理依赖是指服用这些物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愉快满足的或欣快的感觉,驱使使用者为寻求这种感觉而反复使用药物,表现对药物的渴求状态。抑郁症病友服药的初衷是缓解抑郁情绪,达到正常稳定的情绪,而非去追求超乎正常的额外的愉快或快感,故抗抑郁药也不具备心理依赖的特征。此外,除了药物的特性外,是否成为“瘾君子”还与个体人格特征、生物易感性、社会文化有关,如果抑郁症的病友不具有成瘾的个人特征,按照医嘱服药,是不会成瘾的。综上,抗抑郁药不具备药物成瘾的特征,所以您暂且不必担忧服用舍曲林会有成瘾的风险。
那么既然抗抑郁药没有依赖性,为什么抗抑郁药需要长期服用呢?病友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这跟抑郁症本身的疾病特点是有关系的。抑郁症可以治疗,但复发率高达50%-85%,其中50%的患者在疾病发生后2年内复发。为改善这种高复发性疾病的预后、防止复燃和复发,目前科研证据及临床经验都倡导全病程治疗,也是我们病友说的长期治疗,具体分为急性期(8-12周)、巩固期(4-9个月)、维持期(时间尚未统一,一般倾向2-3年,多次复发者需长期维持治疗)和终止治疗(维持治疗可缓慢减药直至终止治疗)。全病程治疗是希望提高临床治疗率、提高生存质量、预防复发。因此,抗抑郁药长期服用不是因为药物有成瘾性,而是病情的需要、身体的需要,虽然抑郁症状消除了,但大脑需要服药更长的时间进一步修复和稳定,来避免反复发作。
也有病友可能会质疑,如果抗抑郁药没有依赖性,停药的时候怎么会出现各种不适。确实,病友在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的过程中,如果骤然停药,则产生各种不适,常常在停药3-4天出现,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头痛、睡眠紊乱、胃肠道不适及其他各种身体不适,这种不适让病友误认为“抗抑郁药有成瘾性不能停”。其实,这并是不因为抗抑郁药有成瘾性,而是骤然停药后产生的身体反应,我们常常称为“撤药综合征”,这是可以避免的。在终止治疗阶段,减药需要给身体足够的适应时间,这个时间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通常需要2-3月或更长时间,需要与您的医生充分的沟通才可保证疗效又能顺利减药。
在抑郁症的治疗中,药物并不是试图去控制我们的大脑,而是帮助我们的大脑逐步恢复正常,摆脱疾病对我们控制和干扰,让我们更真实、更健康的生活在当下。如同我们的腿骨折了,需要拐杖帮助我们一段时间,待我们骨头长好了,我们就可以独立行走了;如果我们过早的扔掉拐杖,可能我们还会再次跌倒。药物就是抑郁症病友治疗过程中的拐杖,是陪伴病友走向康复的朋友。希望抑郁症病友能消除对药物的顾虑,能长期坚持服药,如果有疑问,与您的家人、医生充分的沟通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尽可能顺利地恢复身心健康。
希望今天的回信能给您帮助,祝早日康复!
董敏医生
本文由廖金敏编辑校对。
参考文献:
1.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2.ICD-10 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