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康复广角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银河6163线路检测 精神疾病康复中心
Tel:010-82088261
Email:lykangfuzhongxin@163.com
心理加油站
个案管理工作的误区
我是一名精神科护士, 2017年6月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急性期护理工作转型为精神疾病的康复工作,从而接触到了“个案管理”,在这项工作当中体验过担忧、焦虑、挫败、沮丧、高兴、喜悦各种感受,但也获得了自我成长。这篇短文记录了自己在工作中对“个案管理”的误解、苦恼、感悟以及康复中心老师们的“点拨”,给今后同我一样在从事个案工作的同事一些参考,也希望给我们正在康复的患者及家属一些启发。
误区一:个案工作和“聊天”差不多。这方面在“精神家园”公众号里有一篇文章《个案管理,不只是聊天》有详细的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查看网址:http:/Html/News/Articles/1641.html
误区二:认为只要有足够的会谈技巧,案主参加服务的依从性就会提高,从而忽略了与案主之间关系的建立。殊不知,关系的建立才是开展有效工作的基础。技术是让位于真诚的。
误区三:“我帮不了他”。这个信念源于个案故事背后的残酷现实问题。比如强阳性家族史、疾病本身的高复发率、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由于社会对疾病的歧视误解给案主在学习、就业、婚恋方面带来的一系列阻碍,案主悲惨且无法弥补的个人成长经历、捉襟见肘的家庭经济状况、康复效果不尽如人意……都曾让我体验到无奈、无力、无用。我做得再好,也解决不了案主的现实问题,解决不了他的现实问题,他就依然很痛苦,所以“我帮不了他”,很长一段时间里感到很挫败,自己在做一项很没有意义的事。直到一个案主在哭着和我讲述完他从小到大受欺负的经历后对我说,“徐老师,这些我从没对我的父母讲过,和您说完后我心里舒服多了!”,我才明白有时候案主不需要其他帮助,只需要有一个耐心、共情的倾听者,能顺畅地倾诉内心的苦恼,倾诉本身就有宣泄和治疗的作用。再比如说,许多案主的苦恼就是从小到大跟别人交往受到伤害,个案管理员与他建立了关系,互动时出言审慎,案主获得一个全新的体验——居然和一个陌生人和睦相处了一个小时而没感到任何伤害!这本身对案主来说就是帮助了。所以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降低对自己、对他人的期望值,因为挫败感正是来源于不恰当的期望值,做自己能做的,并抱有“一个人能变好”的信念。
误区四:收集资料是在“打探别人隐私”,尤其是在收集家庭方面信息时。“别人的隐私,别人不主动说,不要瞎打听”一直是我的原则,因此在做这方面工作时,是我特别不愿触碰的。但没有丰富的资料,给我的感觉是:他永远是扮演“病人”角色的人,而不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才能对我面前的这个人有整体的了解,去发现他的资源和优势,并利用起来去帮助他。
误区五:寻求快速解决之道。家属殷切的希望、自己价值感的满足都会促使犯这样的错误,想要急于求成,觉得自己必须要提供快速有效的方案让案主和案主的需求得到满足、问题得到解决,却忽略了康复可能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甚至是毕生的功课。
误区六:认知需要“调整”。在进行个案工作中,我们常会按照书本理论去发现案主的“不合理”进行纠正和调整,却从没和案主讨论过这些不合理认知对于他本人来讲带来过哪些好处和坏处?认知是一个探讨的过程,而不是纠正,首先接纳案主的观点,再表达我们的观点,通过我们的反馈让对方感受到“哦,原来还可以这么想!”
以上是我进行个案管理工作以来的一些体会和成长,感谢我遇到的各位案主及其家庭,感谢康复中心老师分享的生活智慧,促使我不断反思和觉醒!借此,也给大家分享康复中心多学科查房时老师们说过的“金句”,我记录下来,经常翻看,提醒自己,受益匪浅。
1.(承诺)不兑现也不重要,表态很重要。
2.(对待任务)从“完成”逐渐过渡到“完美”。
3.每个人都有问题,并不代表在哪方面表现得都不好。病或非病,不管在什么领域都有能做好的地方。
4.脱轨的列车回到正轨后,按原来轨迹行驶,慢一点才能安全;如果不能接受这一点,反而会走得更慢,如同骨折后的人非要马上去跑步,这样只会给身体带来更大的伤害。心态平和了,自己尽力了,反而会好。
5.不那么优秀,但要做个健康人。
6.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喜欢的状态,内心舒适,找一个自己相对合适的活法儿。
7.就算是“聊天”,也要聊得让双方在过程中感到舒服。
本文由廖金敏编辑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