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康复广角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银河6163线路检测 精神疾病康复中心
Tel:010-82088261
Email:lykangfuzhongxin@163.com
心理加油站
如何促进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化
社会化是社会学的一个术语,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贯穿了人生过程的始终。
精神疾病患者,尤其是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患病后,由于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和病耻感的影响,有的不得已中断原有的学业、工作,退出已有的社会生活,回到家庭当中。有的家属由于对疾病和康复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患者要么是百般呵护、百依百顺,要么只是满足基本的生活照料。久而久之,患者已经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开始弱化,已有的社会功能开始衰退。不少家属反映患者“言语行为特别幼稚”、“特别自私,不体谅别人”等,这也与社会化的进程有一定关系。
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目标是回归社会,即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社会交往的环境中。社会化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患者回归社会的程度,影响着患者的生活品质。
如何最大程度地促进精神疾病患者的继续社会化呢?让患者适应因疾病而带来的自身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做好心理调适和自我定位,是社会化的重要课题。除此以外,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
1.家庭。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作为社会化的功能逐渐弱化,其它社会环境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对因病而不得已退回家中的患者来说,家庭再次成为社会化的重要阵地。家庭可以有意识地培养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如个人卫生、洗衣、做饭等)、让其适当分担家务劳动与承担家庭责任(如打扫卫生、家庭采购的任务交给患者)、通过以交流、参与日常生活事件(如采购、父母的人际交往等)引导患者树立正常的价值观念,培养是非判断和情感沟通的能力。
2.学校。学校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地方,更是社会化的重要机构。学校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以更好地掌握适应社会生活的本领。学校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生学习和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按照规范的要求去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在学校,学生可以学习理解和把握同学关系,在同学中培养自己与他人交往的合作性和独立性,学会参照他人的评价来评价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仍在学龄期的患者,应该鼓励其尽可能回归到学校生活中去。就如同有的家长所说,“尽管受疾病的影响,学习能力下降,但我们可以调整他对学习的期待,与学校做好沟通,让孩子能够作息规律、每天有生活内容、能够与同龄人交往……”
3.工作单位。一个人结束自己的学校生活之后,工作单位开始成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个人要在工作单位的职业活动中学习职业技能、遵守职业规范、学会扮演职业角色等。个人在工作单位中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来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个人的能力、品格、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另外工作单位也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我们应该鼓励病情稳定的患者找到相匹配的工作岗位。曾有一位抑郁症的患者研究生毕业到工作单位后,办公室的其他同事都会自觉主动地打水、打扫卫生。但这名患者从来不做。在她的观念里,打扫卫生是低贱的,让研究生毕业的自己来干是浪费时间(同事的学历比患者低)。追溯起来,在患者的家庭教育中,母亲一直主张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学习累了就让患者休息,而自己任劳任怨地承担所有的家务。同事关系的紧张让患者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及时做出了调整。
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通过工作单位成功社会化的例子。小A中专毕业后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经过治疗病情稳定,但有七八年的时间一直封闭在家里。经过鼓励,小A在亲戚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在租车行洗车的工作。工作中,按时上下班、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要求等劳动纪律培养了小A的职业规范;不顾严寒酷暑的露天洗车,锻炼了小A吃苦耐劳的品质;同事接触中,小A通过模仿、学习并调整自己的言行,社交能力也不断提升;工资也让小A摆脱了啃老的现状,看到一辆辆车经由自己的劳动变得干干净净,小A也提升了价值感……经过两年的洗车工作,小A成功社会就业,在超市找到了理货员的工作。
4.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信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发挥大众传媒在社会化方面的作用越来越便性。患者可以通过大众传媒中的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生活娱乐等方式,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
精神疾病患者的继续社会化对于患者回归社会意义重大,患者和家属不可忽略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媒的作用。
参考书目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文由廖金敏编辑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