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健康科普 >编读往来

精神康复广角

银河6163线路检测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010-62723860  / 82801936

dyb@pkuh6.cn

海淀院区: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

昌平院区: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银河6163线路检测 精神疾病康复中心

Tel:010-82088261

Email:lykangfuzhongxin@163.com

编读往来

孩子越来越瘦怎么办?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尊敬的医生:

您好!孩子近期的一些状况使我倍感困扰,故而写信咨询。我的孩子今年15岁了,刚刚结束中考。孩子大小就聪明、自律,成绩从来不用大人操心。但初三以来,我们发现她的体重逐渐下滑,起初还不明显,只觉得孩子吃的少了,苗条了些,还为她主动增加运动量感到欣慰。可后来逐渐发展到吃一两口就说饱了,明明身上一点肉都没有了,还问我“妈妈,你看我的大腿是不是太粗了?”。现在孩子身高1.6米,体重却只有33kg!即使如此,孩子仍旧坚持每天运动2小时,一劝就发脾气,孩子这到底是怎么了?作为家长,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焦急的母亲

家属:

您好,谢谢您的来信,看到您信里的描述,我的心也不由得揪了起来。身高1.6米,体重33kg,根据中国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标准化生长曲线,孩子的体重已经严重低于健康体重的下限,而通过对孩子目前情况的简单了解,孩子很有可能得了神经性厌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厌食症。下面,我会对厌食症的病因、表现、危害及家长能做些什么,进行大体的介绍。

1、厌食症的病因

厌食症是一个多因素疾病,起病和生物、心理、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具体来说,它不仅是一个复杂的遗传性疾病,也与完美主义、低自尊、家庭功能的紊乱以及过度控制、以瘦为美的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2、厌食症的具体表现

厌食症的首要症状是低体重,并且低体重是由于限制能量摄入所造成的。另外,厌食症患者即使处在显著低体重的情况下,但仍然存在强烈害怕体重增加的想法,或存在持续的影响体重增加的行为(比如:节食、过度运动、导泻、催吐等行为)。与此同时,厌食症患者对自己体重体型的体验存在障碍,大部分患者缺乏对自己目前低体重危害的认识,因对于体重体型的不满意使得患者的自我评价低。

3、厌食症的危害

就躯体状况而言,身体所有系统均会受到饥饿及低体重的影响,这些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加重。此外,如果患者还存在催吐、导泻等行为,这些行为会使危害进一步加剧。心血管方面,厌食症患者可能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律失常;皮肤方面,厌食症患者往往皮肤干燥并伴有脱发;内分泌及代谢方面,低血糖、低血钾、低血钠、低体温、甲状腺功能改变、闭经、骨质疏松等均很常见;胃肠道方面,亦存在胃排空延迟、胃萎缩、肠蠕动减少等问题;除上述外,患者的血液、神经系统、口腔、肝肾,乃至生殖系统功能均会受到影响。而从精神方面而言,厌食症的患者往往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是暴躁易怒等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进食症状。

4、厌食症的治疗

厌食症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营养治疗在内的全面综合治疗。对于患有青少年的厌食症而言,国际指南推荐以家庭为基础的干预治疗做为一线治疗方案,可见家庭在厌食症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当孩子患有厌食症,家长能做一些什么呢?

1)家长可以通过不同途径了解更多与厌食症相关的知识,相关的电影如《骨瘦如柴》,书籍如《与进食障碍分手》、《帮助孩子战胜进食障碍》等,可以帮助家庭更理解孩子所面临的困境,此外,如《非暴力沟通》等书籍亦可帮助家庭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支持。

2)积极寻找专业帮助,精神科就诊是非常必要的,医生将会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治疗意见。

3)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为患者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体重的增加是循序渐进的,适量而规律的三餐与定时定点的加餐将会帮助孩子恢复营养状况,一般我们认为每周增长1-2kg体重是可以接受的,此外若孩子体重极低,则需警惕额外的再喂养风险,避免初期给予过量的食物从而造成电解质紊乱。

4)行为方面的管理也离不开家人的监督。许多厌食症的孩子都存在过度运动或其他的异常行为来阻止体重的增加,故而家属需要对患者的运动量进行控制,制订合理的活动计划,限制孩子的能量消耗。

希望上述建议能帮助您初步了解厌食症,此外提醒您,您需要尽快带孩子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全面评估孩子的精神状况、躯体情况、目前存在的风险等等,而后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为您提供个体化的诊疗意见。

刘雪滢 医生

本文由马湘雲编辑校对。

 

参考文献:

[1]    王向群,王高华. 中国进食障碍防治指南[M]. 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5.

[2]    TREASURE J, DUARTE TA, SCHMIDT U. Eating disorders[J]. Lancet (London, England), 2020, 395(10227): 8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