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精神疾病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联络组专家陆林院士:后疫情时代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疏导”
2020年5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中表示湖北省疫情防控应由急性超常规防控向常态化防控转变,但并不意味着防控措施可以松一松、歇一歇。
党中央决定继续派出联络组,加强对湖北省和武汉市疫情防控后续工作指导支持。要继续指导做好治愈患者康复和心理疏导工作,督促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要毫不懈怠抓好各项工作,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决不能前功尽弃。
截止目前,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患者康复出院人数超过6万人,其中武汉本地新冠疫情患者累计康复出院超过4.6万人。在康复出院的这样一个群体里面,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那么,治愈患者康复工作如何进行?后续心理疏导又该如何开展?6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联络组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银河6163线路检测医院院长陆林教授应邀接受《新闻1+1》专访。
陆林院士的“抗疫”行程,从5月15日抵达武汉后,
走访20余家综合医院和精神专科医院,进行调研座谈。
对在院患者进行会诊并制定患者康复和心理干预方案。
深入基层与一线医务工作者、街道社区干部、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开展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心理服务。
……
哪一个群体的心理创伤和心理问题呈现的更明显?
陆林院士介绍,在全世界发生大的传染病和灾难后,很多人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在武汉,陆院士及专家团队发现,“死里逃生”后的重症新冠肺炎病人在康复过程中,其心理健康是一个重要方面,大部分重症患者康复后都出现很大的心理压力,如出现恐慌、焦虑、抑郁等症状。
在抗议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否出现问题?
陆林院士介绍,疫情一线医护人员面临工作压力大、感染风险高以及面对患者死亡等问题,专家组也发现部分医护人员出现心理问题。我国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比欧美等国要好,在美国、欧洲等国均有发生医护人员自杀的现象,同时医护人员出现焦虑、抑郁、失眠或PTSD等症状更为常见。
如何做到根据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等级制定干预措施?
陆林院士介绍,此次专家组对湖北省地区所有康复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评估后发现,近一半的康复者存在轻症心理健康问题,可自行痊愈。对于康复者心理健康问题无法自愈的情况,专家组进一步对其分级干预,对于程度偏重者通常采用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对于程度较为严重者需要安排其住院治疗。
在专家组去武汉进行工作指导前,当地的医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如何处理的?此次专家组进驻武汉的作用是什么?
陆林院士介绍,疫情发生后湖北省各市均开通心理援助热线,为需要的医护人员提供心理问题帮助,并按轻重程度进行分级干预。此外,市级层面有专门的心理专家组成的队伍,在区级和县级层面也组建了心理服务专业人员,对于基层社区有心理专业志愿者对不同层次人员进行心理干预。陆院士表示,此次进驻武汉的主要目的是对湖北省开展的心理援助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进行有效性评估,以及评估对心理问题严重程度不同的患者的干预方式是否合理。陆院士介绍,截止目前专家组已经完善了湖北省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心理疏导的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
此次疫情中,由于新冠肺炎病亡的患者家属以及在疫情期间仍然坚守岗位的干警等人员的心理问题是否会出现爆发性增长?
陆林院士介绍,调查分析显示,全球因疫情防疫措施隔离在家以及奋战在工作岗位的人员心理问题发生率约为15%,在半年到一年之间会出现PTSD发病高峰,如果没有及时对这些人群进行心理干预,PTSD症状可能会转换为慢性心理问题伴随患者终生,所以国家非常重视后疫情阶段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