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6163线路检测
精神疾病康复中心简介
银河6163线路检测精神疾病康复中心(原精神疾病全程干预中心)成立于2009年9月。中心主要工作人员早在2001年就在国内首个精神疾病康复基地——银河6163线路检测大兴农疗康复基地工作。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心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先进的精神疾病综合康复治疗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个案管理、康复指导、团体治疗、家属干预、同伴支持等。我们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的服务。
一、服务理念
l 精神疾病是可以治愈的。
l 精神疾病的复发是可以预防的。
l 精神疾病的康复不仅是消除症状,更重要的是社会功能的恢复。
二、服务特色
l 量身定做: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评估,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
l 团体治疗:开展各种团体治疗,以促进患者各项技能的提高。
l 同伴引领:在患者康复、成长过程中有同伴榜样的引领。
三、综合康复治疗服务内容
1.个案管理服务
个案管理是在欧美发达国家通行的精神疾病全程干预模式,是由一名个案管理员以及一个多学科团队负责为若干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全程服务。
中心的多学科团队由医生、护士、社工、康复治疗师和志愿者等人员组成,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内容包括精神健康、躯体健康、日常生活、社会关系、工作学习 、财务管理、居住、家庭关系共8个领域。经过讨论与协商,为患者制定个体服务计划,并出具评估报告,定期进行复评。中心有专职的个案管理员,长期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服务。
2. 康复指导服务
目前的精神疾病康复理念倡导平衡康复,即治疗和康复同步,在疾病治疗的同时进行康复。而由于很多患者和家属缺乏精神疾病和康复的相关知识,经常是在患者已经患病多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之后才想到康复。这大大阻碍了康复的进程,影响了康复的效果。所以,迫切需要将康复的端口前移。
我中心自2014年7月开始为出院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在了解患者病史及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评定,提出个体化的、系统的康复规划。康复指导可帮助患者和家属明确康复方向,对于患者更好地适应院外生活、保持和恢复社会功能,预防复发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团体治疗
我中心的团体治疗由1—2名康复治疗师主持,以小组的方式开展,每次1-1.5小时,治疗次数可视患者的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况而定。
在治疗期间,团体成员在康复治疗师的引导下就大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同时观察和分析有关自己和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反应、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得以改善。团体治疗的主要特色在于随着时间的进展,团体成员自然形成一种亲近、合作、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团体关系和气氛。这种关系为每一位患者都提供了一种与团体其他成员相互作用的机会,使他们尝试以另一种角度来面对生活,通过观察分析别人的问题而对自己的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在别人的帮助下解决自己的问题。目前,我中心主要开展包括社交技能训练、疾病自我管理、康复自我成长、情绪管理、爱生活等团体治疗。
4.健康教育
l 定期组织精神健康知识讲座、家属联谊会等活动。
l 提供精神家园微信公众号康复文章的阅读平台。
5.职业技能训练
中心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患者—家属专家”(User Family Expert, UFE)参与精神卫生服务的模式,建立起了志愿服务体制。即让康复的好的患者或患者家属用他们的爱心及经验来帮助其他患者。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患者们的自信心、社会交往能力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6.中心医生出康复特色门诊,具体出诊时间如下:
四、服务对象
病情稳定,能够定期随诊的精神疾病患者。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北大六院综合楼二楼
联系人: 于玲 李静静 韩冬影 王天姿 徐建芳 贠瑞生
电话:010-82088261 13718906893
E-mail:lykangfuzhongxin@163.com
微信公众号:jingshenjiayuan-ly
微信号:bdlykfzx
科室成员
学科带头人:姚贵忠
主任:程嘉
医师:耿彤
护士:徐建芳
治疗师:于玲、李静静、韩冬影、王天姿、徐建芳、贠瑞生
科室医生介绍:
程嘉,女,1975年出生于北京。
专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精神疾病早期干预,康复期指导。
学习及工作经历:1993年~1998年就读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98年8月开始在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从事临床工作。2001年-2004年师从著名儿童精神科专家王玉凤教授,攻读临床博士学位,开展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治疗方面的研究。毕业后在临床做主治医师工作,2007年晋升副主任医师。2009年到全程干预中心工作,在精神康复专家带领下探索精神卫生新型医疗服务模式,2011年任全程干预中心主任(现为精神疾病康复中心)。参与6项科研基金申请及项目实施工作;参与完成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系统综合研究”获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贰等奖;参编和译注5部;近5年发表论文10余篇。
外出学习情况:2014年2月-5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圣文森特医院进修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获何种奖励、学位,名誉:2005年参与完成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系统综合研究”获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06年评为北京地区百名青年优秀医师。
耿彤,男,1975年出生于辽宁。
专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康复期指导;婚姻、情感、家庭关系等方面心理咨询及治疗;亲子教育咨询;团体心理治疗。
学习及工作经历:1994年~1999年,就读于辽宁锦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1999年10月开始在辽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科从事临床工作。2001年2月前往银河6163线路检测进修学习,2002年2月辞掉辽宁工作,受聘于北大六院。主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02年2月~2009年9月,工作于北大六院大兴康复基地,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重点从事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治疗与训练。2007年以后,聘任病房副主任,配合护士长承担病房管理及医疗工作,主任(姚贵忠教授)每周2次查房。教学工作方面承担北大六院专科硕士、博士临床带教工作。2008年,作为第一批赴香港中文大学为期一个月的社区精神康复培训。2009年到全程干预中心工作,在精神康复专家带领下探索精神卫生新型医疗服务模式。2010年、2012年先后两次去意大利接受社区精神疾病康复治疗的相关培训。现工作于精神疾病康复中心,目前主要工作,出门诊;教学、对外健康教育工作;科室部分管理、科研工作。
团体治疗介绍:
每个团体均为治疗性小组,共八节内容。每组约6——8人参加,每周一次,每次1.5小时。
康复自我管理团体
人,患上精神疾病后,不仅会饱受了症状本身带来的痛楚,社会功能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疾病需要恢复,也需要康复。精神疾病的康复,是心理社会康复,是精神疾病患者社会功能恢复和健康恢复的过程。
最新的康复理念表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是同步的。
疾病的治疗有药物,社会功能的恢复怎么办?
您是不是一直苦于寻找这样的康复机构,来帮助自己恢复和提高社会功能?你是不是一直在寻找康复道路上的捷径?你是不是更希望在康复中他能摆脱对康复机构的依赖,自身具备康复的技能与策略?
银河6163线路检测精神疾病康复中心的康复自我管理团体可以做到!
在这里,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你将认识一些在康复路上与你并肩奋战的人,你将学到最新的康复的理念和知识,你将发现在康复路上强有力的自我,你将找到康复的方向,学会制订康复目标和计划,并一步步付诸行动。
从这里出发,你踏上了康复之路。从这里出发,你一步步地找回原来的你,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我!
康复自我管理团体
目标及目的:
目标:帮助组员学会在精神疾病的康复中自我管理的能力。
目的:
1. 增强组员在康复上的主动性;
2. 增强组员对康复的信心,树立希望;
3. 帮助组员学会制定康复目标和计划;
4. 帮助组员认识到康复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的;
5. 引导组员认识自己的优势及资源,并强化其使用资源的能力。
服务对象:
有康复意愿的稳定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情绪管理团体
情绪,人人都有,时刻存在。与我们的身体健康、精神活动、行为息息相关。
情绪,不分好坏,但却不能对其听之任之,精神疾病患者的良好情绪对其治疗与康复至关重要!
对于情绪的调整,除了药物,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银河6163线路检测精神疾病康复中心的情绪管理团体,将帮助您了解自己的情绪,找出负面情绪背后的不合理信念,从而建立有益、合理的信念,帮助我们拥有一个平和、积极的情绪。
情绪管理团体
理念与理论框架:
理念:理性情绪疗法
理论框架:
认识自己的情绪、利用理性情绪疗法找出导致负面情绪产生的不合理信念、树立合理信念、学会情绪宣泄方法、制定培养好情绪计划、学会处理情绪应急
小组名称:情绪管理团体
目标及目的:
目标:帮助组员认识情绪,学会管理情绪
目的:
1. 帮助组员了解自己的情绪
2. 利用理性情绪疗法,找出导致负面情绪的不合理信念
3. 利用理性情绪疗法的辩论技术,树立合理信念
4. 学习情绪宣泄的技巧
5. 帮助组员制定培养积极情绪的计划
6. 帮助组员学会处理应急情绪
7. 加强组员团队凝聚力,建立支持网络
服务对象:
有康复意愿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或情绪障碍患者
社交技能团体
1.开展背景:
精神疾病患者普遍存在社交技能缺陷。可能的原因包括患病年龄小、疾病、长期住院等原因,导致社交能力的丧失,而药物无法改善社交技能的缺陷。患者有可能会因此而处于人际适应不良、长期失业和生活质量低下的状态
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不断有学者尝试采用社交技能训练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交技能缺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实践证明,社交技能训练对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显著的效果
2.什么是社交技能?
符合社会规范、得到社会认可的人际行为。包括衣着得体、谈吐得当、合理表达感受、保持恰当的人际交往距离、在不同场合做出恰当行为等。
3.团体治疗开展的目标
总目标: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交技能缺陷,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与社会适应能力。
具体目标:
1)满足患者自身对社交技能的具体需求。比如想与家人进行良好的沟通。想融入同学圈或者同事圈等社交领域。
2)帮助患者成功进行社会角色扮演。康复治疗师对患者进行社交知识的讲授,通过现场示范、角色扮演等方法,使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3)帮助患者建立与维持社会关系,帮助患者更多的利用婚姻、友谊、工作、社区等社会资源,从而减少挫折感,降低复发风险。
4.团体成员招募条件
自觉社交技能欠缺的患者
爱生活团体
1.精神疾病的影响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时候会打乱我们原有的生活节奏,逐渐丧失对生活的热情。事实上,生病后我们依然可以重新把握生活的方向,探索生活的方式,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2.您心目中有向往的生活吗?爱生活团体带您了解自己现有的生活模式,梳理问题的根源,找出可调整的方向,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重拾对生活的动力和信心,促进更好的生活!
预防复发团体
1.精神疾病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会延缓病情的康复,加大治疗的难度,影响社会功能,也加重照料者的负担。
2.防复发团体会让您学到如何应对疾病,全面认识药物及不良反应的应对,及时发现疾病复发的先兆,降低复发风险,增强疾病自我管理的能力。
银河6163线路检测(北大六院)精神疾病康复中心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先进的精神疾病综合康复治疗服务体系,为衔接住院治疗、门诊治疗与居家康复,中心为出院期及门诊患者提供康复评估与指导服务,主要包括个案管理、团队治疗、家属干预、同伴支持等,整个的过程可以用下面这个图来描述。
特点1 多学科团队共同完成
多学科团队由医生、护士、社工、康复治疗师和志愿者等人员组成,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内容包括精神健康、躯体健康、日常生活、社会关系、工作学习、财务管理、居住、家庭关系共 8 个领域。
经过讨论与协商,为患者制定个体服务计划,并出具评估报告,定期进行复评。中心有专职的个案管理员,长期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服务。
特点2 「患者-家属专家」的志愿服务体制
中心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患者-家属专家(User Family Expert,UFE)」参与精神卫生服务的模式,建立起了志愿服务体制,即让康复得好的患者或患者家属用他们的爱心及经验来帮助其他患者。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患者们的自信心、社会交往能力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特点3 带教社区/基层医生
北大六院精神疾病康复中心持续面向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及基层精神卫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有系列的讲课和定期走入社区进行带教。中心面向的是即将出院的患者,出院前定制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在出院 1-3 个月内通过多种形式予以康复指导,希望这之后的精神病患者管理能够在社区、在基层有所衔接。
多学科联合:架起精神疾病住院与居家康复的桥梁
丁香园「精神时间」学术沙龙第 1 期(北京站)暨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青委会-北大六院精神康复中心联合临床案例讨论沙龙,于 10 月 28 日下午在银河6163线路检测召开。
会上讨论了一例双相情感障碍病例。由精神专科医生、社区精防医生、精神科护理人员、社工、康复治疗师、康复志愿者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对该病例的出院后康复治疗进行了讨论。丁香园通讯员对现场讨论进行整理报道。
个案管理员王天姿介绍了案例:患者是一位青年女性,发病两年,近期因情绪低落、出现被害妄想入院。现场的多学科讨论主要集中在出院后康复治疗中如何解决患者对药物副作用的担心、对社交的恐惧及对工作动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帮助患者制订计划
精神康复中心的社工及规培医生表示,个案管理员在个案管理的过程中关注的不仅仅是患者的症状和服药情况。
个案管理员的服务涉及患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整个过程中陪伴和支持患者,和患者共同成长。
针对患者担心的治疗药物引起发胖等副作用,可以帮助患者制订锻炼计划,细化目标,可以将计划以表格或坐标轴的形式呈现出来,鼓励患者逐步达到目标。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患者在控制体重和预防复发方面具有很强的动力,这是患者的优势,可以从这一优势入手,帮助患者把这些动力扩展到其他方面。
鼓励患者复制成功的交流模式
在示范查房中患者表示因为生病不愿与既往的朋友交流,但住院期间与病友交流感到非常的轻松、快乐。
现场的精神专科医生及康复治疗师认为应当鼓励患者将病房中与病友的交流模式复制到出院后的生活中。
同时,康复团队可为患者提供资源,推荐患者参加团体,让患者在团体的活动中找到自信,顺利完成从住院到居家康复的过渡。
顺应患者康复的节奏
讨论中,大家对于患者曾经很想工作,目前又惧怕工作的状态做了一定的分析。绿丝带志愿者结合自己患病的经历谈到,患精神疾病住院,对患者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具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是冲击。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产生工作的动力需要一定的时间。
我们给患者提供的资源和干预应该和患者的感受相匹配,与患者康复的节奏相当,而不是逼迫患者、施加压力。
社区精神康复工作——重在预防
海淀区清河社区的精防医生朱世辉主任在讨论中介绍了社区的精神卫生工作情况。社区医生的精神卫生工作重点主要在预防复发和帮助患者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患者在社区建档后社区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级管理,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并在情绪控制、家庭康复方面给患者提供一定的指导。
朱主任还谈到,在社区定期举办各种活动,让患者在其中体现自身的价值,逐渐找到自信。社区医生在定期随访时能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给患者提供及时的指导,因此社区管理下的患者复发率相对较低。
会议总结
康复中心程嘉主任总结到,在临床工作中,出院指导访谈承接个案管理服务,访谈有一定的目的性,有评估性质。重点了解三个方面:
第一,患者症状改善、药物依从性、复发风险。
第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诱发因素、持续因素(如心理生活事件、家庭关系等),完善疾病 5 轴诊断,更立体地了解一个人的全貌,对疾病预后做出判断。
第三,居家康复的困惑、资源的链接。出院指导后要出评估报告,包括 8 个领域的优势、需要进一步改善的方向、康复建议及个人生活事件和家庭功能评估结果。出院指导评估经常需要 2-3 次才能完成信息的收集。康复中心会在病房提供病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息。
程嘉主任还提到,目前住院时间不断缩短,住院的目标是缓解患者急性期症状,只要患者对自身、对周围人没有风险就可以出院。但疾病给一个人、一个家庭带来台风、海啸般的袭击,需要有一个平台帮助他们去梳理。康复中心非常愿意和病房合作做好全程服务!
石川教授对此次多学科讨论进行了总结。整体来看,本例患者经过系统治疗,症状大部分控制,自知力恢复完好,具备完全的独立生活能力,具有一定的承担家庭责任的能力,人际交往受限,工作能力下降。
体重方面,患者动机很强,康复团体细化体重训练计划,督促完成计划就好。患者预防复发动机很强,患者提到自己从来没有断过一顿药。
石教授还指出,预防复发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因此如果患者愿意,可加入防复发团体,并在随访过程中定期提醒。
人际交往方面,患者由于耻感的原因受到限制。从患者的描述和表现来看,倒不一定完全是因为对精神疾病本身的耻感,而是感觉到自己状态不够好,所以不愿以不完好的状态示人,以至于要好的朋友三番五次邀请她聚会都拒绝。这需要深入了解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患者面对是否工作的问题十分纠结,一方面是疾病的原因缺乏动力,另一方面是久病后对自己能力的怀疑。
对此,石川教授表示完全赞同绿丝带志愿者的意见,不强迫,不施压,相信患者有自我康复的能力。
但同时不代表我们不作为,而是要接招,对患者有求治动机的方面先行干预和帮助,我们可以在她不敢走出去的情况下给他一个资源的链接,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比如家属讲座、治疗团体等,不断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
石川教授最后强调,一定要求家属参与和卷入患者的康复。康复治疗牵涉到人力资源和配置问题,有的资源是康复中心,有相对专业的治疗团队,可以提供系统服务,康复团队可以向住院医师提供简单的指导手册,让住院医师做力所能及的,后续的让康复团队参与。康复指导本着节约资源的原则,给患者提供分级指导。
姚贵忠副院长在会议的总结提到,医生受到的训练越多,往往越专业,越容易局限于某一疾病或某一症状而忽视了整体。而精神卫生工作者的服务应该是连续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疾病或症状。
连续完整的服务需要多学科参与的团队。此次查房和多学科讨论展示了患者从门诊到病房再到家庭康复的完整过程。
姚院长还提出,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人的不同视角在讨论中起到了互补的作用。精神卫生工作者应当具有广阔的视野,应当努力进入患者的内心世界,体会患者的感受,同时也体会这个职业的乐趣和这个职业带来的自身成长。